南京夫子庙泮池东面的文源桥,以前叫白鹭桥,再前则叫黄公桥,是为纪念一位“三元及第”、名叫黄观的侍讲学士为建文帝殉难而兴建的。
黄观,字伯澜,安徽贵池人。由于他从秀才到状元(洪武二十四年),经过的六次考试(县考、府考、院考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)均获第一名,时人赞誉他“三元天下有,六首世间无。”后迁礼部右侍郎。在建文朝任侍讲学士,住南京石坝街。他与方孝孺、齐泰等同为建文帝所亲信重用。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下南京时,他反对燕王朱棣大行杀戮,逃往家乡。
朱棣对他的家属进行了令人发指的报复。他派人将黄观的妻子翁氏及女儿抓起来,将翁氏配给象奴。翁氏不甘受辱,乘机携二女及家人奔淮青桥投溪而死。
黄砚闻讯,痛不欲生,在贵池面向金陵而死。后人在其居处建黄公祠,又在此建木桥,名黄公桥。民国二十年重建,解放后更名白鹭桥,因桥可通达白鹭洲(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——李白)。1986年再次整修,在桥上发现清同治(1869)年中秋重刻“黄文贞公传”石碑一块,证实此桥确为古黄公桥。1997年有学者建言,桥的北岸为儒学科考文化的重地,桥名应与文德桥呼应,故再更名为文源桥。
文德桥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,始建于明万历年间,其后颡经翻建。“文德桥”的“文德”二字取自儒家思想“文章道德天下第一”的意思。历史上文德桥由于特定的位置和结构,正值日晷子午线上,每年家历十一月十五日午夜前后,在该桥东、西侧的秦淮河上,可见水中左右各半边月亮,此即“文德桥上半边月”的出处。
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曾夜游文德桥,见此奇观,咏诗一首:“天涯羁旅客,此夜共婵娟,底事秦淮水,不为人月圆”。唐代大诗人李白酷爱明月。他来文德桥附近酒楼饮酒赋诗,只见皓月当空,突然,他发现月亮掉在水里,醉意朦胧中跳下桥去,留下了李白投水捞月的佳话。
评论